伴随辽东公孙度主动开城请降,东征战事缓缓落下帷幕,长达一年之久的战火烽烟悄然散尽。
与之相对的是,饱经战乱洗礼的幽州大地,云开雾散,迎来了久违的安定祥和之光。
尽管辽东周边仍然盘踞着诸多蛮夷番邦和岛国倭贼,但乌桓和鲜卑两大部落的陨灭极大地震慑了这些蛮夷宵小,使其再不敢擅入汉境一步,更不敢轻举妄动。至此,幽州边境才算真正安定下来,在战火纷飞的乱世之中赢得了一段难能可贵的修养生息时间。
的确,这是一段相对长久的修养生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长治久安,而这已是李利此次东征之中百般努力的最好结果。
辽东公孙度虽然主动请降,但他宁肯将两个儿子交给李利为质子,也不愿意放弃手中兵马,离开辽东。此一节便为日后留下隐患。然而公孙度已经做出这么大的让步,无形中促使李利不能逼迫过甚,只能见好就收,否则过犹不及,很可能直接逼反了公孙度。
为此,李利只得退而求其次,派遣田豫率领一万铁骑进驻辽东,名义上是协助公孙度驻守辽东,并帮助其操练兵马,实则在辽东楔入一颗钉子,以策万全。日后如能顺利接收辽东便罢,反之则尽早在辽东站稳脚跟,以便日后大举进攻,一举拿下辽东各郡县。
除了辽东公孙度之外,盘踞在辽东周边的高句丽、扶余和倭岛等番邦势力也不可小觑;还有漠北的丁零。这些势力都不弱,最重要的是占据着极大的地利优势,不是海岛便是沙漠。易守难攻。
对于这些番邦势力,眼下李利真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一,后方不稳,中原各镇诸侯正打得不可开交,局势一日数变,如火如荼;在这种情况下,李利根本没有太多精力和兵马对外作战。万一老窝被人端了,那便是万事皆休。其二,战线太长。粮草辎重严重供应不足,纵有十余万大军也无法长期远征作战。其三,李利麾下没有水军,自然也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远赴沙漠征战的兵马。这种客观存在的短板不容忽视。短期之内也无法解决。
简而言之,就是西凉军还没有做好远征的准备,暂时也不具备远征的能力。
就算是眼下的东征之战,已是李利勉力而行的无奈之举。原因很简单,要想彻底占据幽州,就必须除掉盘踞在幽州边郡的蛮夷部落,否则就会重蹈公孙瓒的覆辙。前面与冀州袁绍作战,后方蛮夷铁骑无休无止地偷袭滋扰。以至于腹背受敌,焉能不败?因此。公孙瓒能够占据幽州这么多年,始终屹立不倒,已经很不容易了。
正因如此,李利领兵进军幽州之初便打定主意,收取幽州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想方设法铲除乌桓和鲜卑两大部落。只要除掉这两大部落,幽州便是囊中之物。可是,当李利得知公孙瓒近年来性情大变之后,为了公孙瓒狗急跳墙,他迅速调整了作战计划,决定首先对公孙瓒下手,先把大半个幽州收入囊中,然后再腾出手来专心对付周边蛮夷。
事实证明李利的决断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英明决策。
首先收服公孙瓒,无形之中让东征大军度过了一个相对舒服的冬季,避免无谓的伤亡。其次,第一时间逼降公孙瓒,便自然而然地减少了征战中的变数,不但完整收编了幽州军,还为东征大军筹集到了大量粮草。最重要的一点,给被迫投降的公孙瓒留下了相当长的考虑和适应时间,避免了降而复叛的无谓厮杀。
此乃一举数得之举。
此外,幽州军的归附奠定了随后征战草原的胜利基础,这才是最关键的。
白狼山战后三个月间,十余万幽州百姓先后迁入鲜卑草原。
截至七月底,相继进入乌桓和鲜卑草原的汉人百姓多达五十余万;其中,并州百姓三十万左右,幽州百姓十余万,余下近十万人则是李利麾下的伤兵和各州郡送来的流民。
与此同时,李利下令,在原鲜卑和乌桓草原上重新划分郡县,设立灵州。在李利的长远规划中,等到彻底平定北疆之后,未来灵州和朔州将合二为一,重新划定为一个州郡,那便是朔州。眼下鞭长莫及,只能暂时分而治之。
新成立的灵州暂定为郡,以鲜卑王庭为郡治,任命田楷为灵州第一任郡守,兼领戎狄将军,抽调李氏宗族将领李蒙担任灵州守将,明确规定灵州守军不少于三万,其中半数为骑兵。
并且,灵州成立后,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每年至少修建一座城池,五年之后灵州境内将有不少于十座城池,遍布整个漠南草原。
正式颁布法令之后,李利把组建灵州事宜全权交给诸葛亮和田楷,而他自己则是带着百余名亲卫率先返回幽州。能者多劳,这是李利一贯的用人之道,此次也不例外。
将乌桓和鲜卑部落民众全部迁入汉境之后,原本属于幽州辖下的郡县悉数归还,而乌桓和鲜卑草原即原匈奴草原全部隶属灵州治下。至此,灵州成为大汉版图中疆域最大的一个郡,东至辽东,西至塞上河套——朔州,南邻幽州和并州,北至丁零;其疆域之大,足可堪比雍凉二州。
对于这些自愿前来草原定居的百姓,将享受极其优厚的待遇,汉军缴获的帐篷及生活用具一律免费发放,牛羊牲畜有偿发放,并重新划分各县牧区和百姓名下的牧场。之所以是有偿发放牛羊牲畜和马匹,其实就是借鸡生蛋的鼓励措施。
新法令规定,减免灵州
喜欢骁骑请大家收藏:(m.bxwx8.cc),笔下文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