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我微信公众号“猎户星座”可以免费收到手机推送的历史故事哦。)
上次说到宗爱弑杀皇帝拓跋焘,宫中秘不发丧,阴谋家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疋、侍中薛提在拥立谁为新皇帝的决策中产生巨大分歧,兰延、和疋建议立三阿哥拓跋翰,而薛提却建议立皇太孙拓跋浚。
而太监宗爱之前由于诬陷前太子拓跋晃,并导致拓跋晃冤死宫中,所以宗爱当然不愿意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浚上台;同时宗爱和三阿哥拓跋翰平时的关系不好,却和六阿哥拓跋余关系不错。就在兰延、和疋、薛提为拥立谁为皇帝争吵不休时,宗爱秘密把六阿哥拓跋余接到后宫,然后假传赫连皇后的敕令召见兰延等,兰延这些人丝毫没有怀疑,结果不言而喻,进入后宫就被抓捕斩首,可怜三阿哥拓跋翰也糊里糊涂做了刀下鬼。
于是宫廷暗战第一阶段宣告结束,南安王老六拓跋余被拥立为新一任皇帝,尊赫连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任命“拥立第一功臣”宗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封冯翊王。
史载拓跋余当上皇帝后爱好声色犬马,国库为之一空;宗爱大权在握,专权任性,飞扬跋扈。与此同时,拓跋余不满于宗爱的权高盖主,计划削减宗爱的权势。宗爱岂能束手就擒,公元452年10月1日,宗爱指使小太监贾周等刺杀拓跋余于东庙(拓跋珪的供子孙祭祀的皇庙,在首都平城东),六阿哥的皇帝梦做了8个月就破灭了。
宗爱同时封锁消息,想再拥立一位皇子,而此时宫庭禁卫军指挥刘尼得到消息,建议宗爱拥立皇太孙拓跋浚,宗爱吃惊道:“你个傻瓜,拓跋浚上台后,岂能忘记他爹前太子拓跋晃是怎么死的,我们怎有好果子吃?”刘尼说:“那该拥立谁?”宗爱说:“但回宫之后,再慢慢遴选贤能皇子。”
刘尼此时和宗爱的政见却发生了偏离,他和另一个宫庭禁卫军指挥源贺商议对策,并把宫中情况秘密通报南部尚书陆丽,决定拥立皇太孙拓跋浚为帝。10月3日,源贺和尚书长孙渴侯率兵封锁皇宫,刘尼和陆丽到上林苑迎接皇太孙拓跋浚进入首都平城皇宫。在保证了拓跋浚的安全后,刘尼拍马来到东庙,大声呼喊说:“宗爱大逆不道,弑杀皇帝拓跋余,现在皇太孙已经登基,颁布圣旨,禁卫军快快回宫!”大家齐喊万岁,逮捕宗爱、贾周,并返回平城。
公元452年10月,宫廷暗战第二阶段结束,皇太孙拓跋浚登基称帝,改年号兴安,时年一十三岁。宗爱、贾周被五刑斩杀(刺字、削鼻、砍脚、鞭杀、斩首并剁成肉泥),同时诛灭三族。
贯穿整个452年的北魏宫廷血腥政变到此告一段落。回看这次事件,刘尼的表现很值得玩味,历史学家柏杨先生就很敏锐的指出,既然史书记载宗爱接连弑杀拓跋焘、拓跋余两个皇帝,那么为什么刘尼奔回东庙,策反禁卫军时只是高喊宗爱弑杀拓跋余,却忘记了宗爱弑杀拓跋焘这个似乎更大的罪名呢?
我们不妨再把这个事件捋一捋,坚定支持皇太孙的官员不用说是南部尚书陆丽和尚书长孙渴侯,坚定支持三阿哥拓跋翰(老大拓跋晃和老二拓跋扶罗已死,拓跋翰是年龄最大的皇子)的官员却是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疋。侍中薛提一开始应该是支持三阿哥,后来又倒向皇太孙,是个两面派。可以看出支持拓跋浚的都是高层官员,而支持拓跋翰的是低层官员。而此时掌握宫中军事力量的刘尼以及源贺的立场就变得相当重要。
从整个事件的走向可以看出,刘尼和源贺对于立谁为帝没有强烈的倒向,看来拓跋焘虽然已经倾向立太孙拓跋浚为皇储,但意愿并不明显,并未明确传达给宫中警卫刘尼和源贺。这就给宗爱等阴谋家提供了莫大的机会。
史书记载宗爱首先因为“激情杀人”杀死了拓跋焘,这有些不可信,因为拓跋焘是个雄才伟略的君王,大权在有生之年从未旁落,也就是说宗爱不可能对宫廷内外的官员代表皇帝进行过管理,如果一个从未监理过国事的太监在没有“盟友”的前提下杀死威望爆棚的君王拓跋焘,他的下场必定是惨不忍睹,但宗爱竟然拥立六阿哥拓跋余成功,并掌控国家机器长达8个月之久。这说明宗爱和低层官员兰延、和疋、薛提以及赫连皇后(也有可能被胁迫)在拓跋焘生前已经结成“阿哥党”,共同反对前太子拓跋晃。在太子含冤而死,皇帝拓跋焘有些察觉他们的阴谋时,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死拓跋焘。
在这个事件中,刘尼以及源贺应该是无视纵容甚至参与了宗爱一党的所作所为。之后,在拥立哪个皇子为帝的决定中,“阿哥党”产生内讧,结果宗爱先下手为强,杀死兰延等人,拥立了六阿哥拓跋余。拓跋余执政8个月之久,证明在这段时间刘尼和源贺已经承认了当前的皇帝拓跋余,并没有立即支持皇太孙拓跋浚,但宗爱掌握大权后的所做所为应该让刘尼和源贺感觉不靠谱,而宗爱因争权弑杀拓跋余的行为更加坚定了刘尼和源贺抛弃宗爱的决定。
于是,刘尼和源贺联系陆丽以及长孙渴侯,发动政变,杀死宗爱,迎立皇太孙拓跋浚为帝。但由于刘尼和源贺也是弑杀拓跋焘的参与者(至少是知情者),所以在东庙政变时只字不提“弑杀拓跋焘”而只说“弑杀拓跋余”,其实是反映了刘尼和源贺当时真实的心态。而后世史家也刻意维护
喜欢铁血魏晋南北朝请大家收藏:(m.bxwx8.cc),笔下文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