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人之间,什么臭架子、坏脾气都行;笑容越亲密,礼貌越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越深。……在吵架的时候,先开口的未必占上风,后闭口的才算胜利。--钱钟书
建康城外的行刑场上,并排捆绑着十几个高大的汉子,乍眼一看就知道这些人都是久经沙场的战将,为首一个老将军,须发虽已皆白,但腰板硬朗,昂首挺胸,尤其一对眸子,放射出摄人的寒光。这个老将军不是别人,正是刘宋帝国著名将领檀道济。
檀道济在刘裕时代就是赫赫有名的战将,刘裕死后作为托孤重臣之一,檀道济虽然参与了之后的政变,但幸好他转向比较及时,早早就投在刘义隆大旗下,平灭了谢晦的叛乱,继而鞍前马后,为刘义隆立下汗马功劳。可就这样一个为刘宋江山鞠躬尽瘁的老将,怎么就不容于当今皇帝刘义隆呢?
原来在公元436年,刘义隆得了一场重病,一个人久病不愈,就可能产生悲观思想,要为身后事考虑考虑了。刘义隆此时就是这样一个状态,对于檀道济这样的有前科的名将,在军中的声望非同小可,自己健在时还弹压的住,一旦自己撒手而去,檀道济能会是太子的纯臣吗?思来想去,刘义隆拟旨急调在江州驻防的檀道济来建康。
檀道济临行前,他的夫人向氏担心地说,“将军您有盖世的功勋,自古都会遭到猜忌,如今没有战事却急调你入京,恐怕要大祸临头了。”檀道济怎能不知道其中的厉害,但他又能做什么呢?江州位于扬州和荆州之间,自己如果反叛,很难成功,而且那样的话全族性命难保。如果自己前去赴险,就算真是鸿门宴,也许皇帝只诛自己一人,也就死而无憾了。
不知是不是檀道济的到来给皇帝冲了冲喜,刘义隆的病情居然有了一丝起色,于是刘义隆也没急着下手,檀道济在建康无所事事的待了一个月之久,刘义隆自己感觉不错,于是下令让檀道济回江州。可就在檀道济在江边准备登船时,刘义隆病情突然恶化,这次皇帝再没犹豫,直接抓捕檀道济和他的儿子们,以及忠于檀道济的几员大将。
檀道济在被抓捕时,气愤的把头巾甩在地上,怒不可遏的吼道,“你们这是在自毁万里长城啊!”可惜老将军的怒吼并不能改变什么,檀道济等十几人在建康就地问斩。
消息传到北魏,拓跋焘冷笑道,“刘义隆本来就在内耗中名将尽失,就剩下个檀道济还拿得出手,现在檀道济也被冤杀,我再无忧虑了。”
不过檀道济确实点背,在他命丧黄泉之后,皇帝刘义隆的病却神奇般的痊愈了。看着自己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刘义隆也觉得杀掉檀道济有点可惜。不过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刘义隆眼里,好的将领总是会出现的,而王玄谟就是这些冉冉升起的将星中最讨皇帝欢心的一个。
刘义隆自从公元430年和拓跋焘的南北大战中完败之后,一直就憋着一口气,每天都想着如何再次北伐中原,出一出心头这口恶气。俗话说的好“楚王好细腰,后宫多饿死”,刘宋官场上就流行“北伐风”,只要是鹰派言论,就必然讨皇帝开心。而王玄谟就经常给刘义隆上书陈述北伐方略,有一次说到妙处,刘义隆不禁叹道,“仔细回味王玄谟所陈方略,使人不由得产生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豪情壮志呢!”可惜刘宋帝国在上次南北大战中损失过巨,二十年来一直卧薪尝胆,不断在积攒实力,准备找准机会给北魏致命一击。
而我们的主角拓跋焘在平定北燕北凉之后,他领导的北魏帝国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于是北魏也开始进行战略平衡,除了平定一些国内叛乱,和刘宋、柔然在边境的小摩擦,以及偏师经略西域之外,一直也没打什么大仗。相反,北魏和刘宋、柔然这两个老冤家也一直互通使节,基本保持着良好关系。
于是中国大地上北魏和刘宋这两个超级大国居然和平共处了20年。不过,拓跋焘和刘义隆心理都明白,南北之间不可能永远太平,停战的时间越长,意味着下一次的仗会打得更大更惨烈。
公元450年春3月,正当刘义隆紧锣密鼓筹划北伐大计时,拓跋焘却出人意料的先下手为强,率领10万精锐骑兵突然越过宋魏边境线从中线南下(参考新隆中对)入侵刘宋,宋军边境城镇部队望风而逃,拓跋焘很快打到中线重镇悬瓠城下,并把悬瓠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拓跋焘突然发难,南北两大帝国又一次的大战拉开了序幕。这次战役又鹿死谁手呢?我们下次再说。
喜欢铁血魏晋南北朝请大家收藏:(m.bxwx8.cc),笔下文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