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和颖昌两番大战,张宪的主力都没赶上,光在路上瞎跑,这就是评书中丑化的又愚蠢又无能金兀术的用兵之妙。
岳家军此时就像一块大饼,被金兀术锋利刀子割成3大块:王贵-颍昌,张宪-临颖,岳飞-郾城,三兄弟丫成前后一百里的一条线上了。这样好,保证了大家能够撤退。
可韩昌还蹲在长葛,郑州的刘政已经是回不来了,给金军活活地捉住了,他的部队哪去了?不是全歼了,就是逃散了。反正岳家军史书上是不能留污点的。
张宪离开淮宁,淮宁的部队少了,淮宁的长官,防守也不要了,吓得抹腿跑了回来,岳飞肚子都气破了。你以为岳飞那些日子好过?
岳飞当时的军力很分散,但主力仍在颖昌府境内,王贵、董先、张宪在颖昌府城,岳飞司令部设在郾城。《岳侯传》说:“兀朮并龙虎大王、威武将军韩常兵十二万屯临颍”。从地理上看,临颍在颖昌府城与郾城县城之间,《宋朝南渡十将传》卷1《刘锜传》说:“岳飞军屯颖昌,别军屯郾城,兵断不得合。遣骁将杨再兴击贼,不利,再兴战殁”,其“兵断不能合”的判断是符合实情的,这就更证实杨再兴是出击,而不是所说的“巡绰”,“巡绰”何须这么多将领呢?况且一场激战,将官都战殁三人,三百人的骑兵能剩下几个幸存?又何谈“天大雨,溪涧皆满溢,虏骑不得进,官军乃得还”?这分明是遮羞布式的说法。
十三日下午,张宪从颖昌带兵再次激战小商桥,仍然是为了打通道路。这再次验证了这里是军事要道,杨再兴率领部队是有特殊军事目的,而不是巡逻或追击残敌那样简单。
此时兀术用心煞是可惧,驻扎临颍需要多么沉雄的胆魄和高超的智谋。既已遮蔽颖昌府主力回援的道路,再重兵直捣岳飞的司令部,在遭遇挫折后,又力攻颖昌。“自辰时战至午时”,这种阵势是岳家军在攻战颖昌和陈州时远没有预想到的,伤亡应不会少。
况且金兀术未出全力,以大军十二万之众,袭郾城用兵“一万五”,攻颖昌用兵“三万余”,远不是攻顺昌时大兵围城的架势。依我看,金兀术知道岳家军是南宋王朝看家本钱,他试图通过反复的诱敌和缠斗,打残或覆灭岳家军。岳飞此时诚然是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且有被包饺子的危险。不然何以连既得的胜战成果都不要了,举众南归,而且行动迅速。
金国全部精锐20万,可动用的是12万人。假如岳飞能成千上万地消灭,那12万人早完了。
最后再说说战果,通常情况下,我们研究一场战斗,会在双方记载的基础上,多方考证分析,再得出结论,这是常识。然而,岳飞北伐历次战役的战果,却是完全依据岳飞捷奏而来的,对于这些战果,作为交战一方的金史概不承认,这一点本身就非常可疑。举个例子,中美两国交战,美方将领说全歼敌军万人,中方将领说没这回事,你相信谁,如果我们仅根据美方将领战报,就认定美方确定大获全胜,这合理吗?岳飞捷奏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对双方伤亡情况语焉不详,郾城之战根本没说,颍昌之战,只说是杀死500余人(一说是三千余人),更重要的是,岳飞的捷奏对本方伤亡只字不提,这就有两种可能,一是伤亡很小,可忽略不计,二是伤亡惨重,甚至超过歼敌数量,从岳飞对战役过程的描写来看,郾城、颍昌二役非常激烈,因此岳家军伤亡轻微的可能性完全可以排除。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岳家军和金军的损失差不多,岳飞即使获胜,也就是皮洛士的胜利而已,何况岳家军深入敌后,在缺乏补给、没有后援的情况下,打这种硬拼消耗的战斗,究竟对谁有利?郾城、颍昌二役,都是宗弼主动发起,千万不要忽视这一点,一个将领能够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和地点与敌人交战,这是非常困难的,从军事角度来说,这证明了金军在当时握有战略主动权,而战略主动权在军事上意味着什么,相信懂军事的都明白。分析认为,绍兴十年,金军并不是战败,而是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所以金军伤亡不大,当时,岳飞在郾城一带如不撤军,岳飞军队基本被金军围住全歼。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这样的历史重任是岳飞无力承担的。
自唐蕃镇之乱后,便中央集权,强干弱枝,认为应该收天下兵马于陛下集全国之力军政合一,收大将于朝,领兵符出征,回朝则交回兵符。并对战略战役战术均有论述。
四十岁熊能对我朝的税收政策,对充实国库有自己的看法,言道自崇祯年间国库空虚不能维持朝廷开支,常常靠皇帝的内库支撑,十七年内库尽则天下崩溃。崇祯年间鞑子数次入关,劫掠京畿、宣府、大同、蓟州、最远到山东济南,持续最久的达半年有余,朝廷每次调大军勤王,都为粮草军饷所苦,更有天灾**,朝廷国库空虚而无力救济,致使李(自成)、张(献忠)之辈成气候。就再不久前李(自成)贼逼近河北,朝廷欲放弃山海,调关宁军勤王,并家眷百姓关内安置,却因国库空虚无力安置家眷百姓而作罢,致使北京城破先帝殉国,局面崩溃。
今
喜欢明末之南明崛起请大家收藏:(m.bxwx8.cc),笔下文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