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累死的英雄
孔明是位英雄,是位令中华民族崇拜的杰出英雄。不过,同时也是位累死的英雄,为什么说孔明是位累死的英雄?这位英雄是怎样累死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所有的事情都想做;
二、所有的事情都想做好;
三、所有的事情都使他痛苦;
现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所有的事情都想做。
我们知道刘备去世后,孔明既是丞相,还是相父、益州牧、司隶校尉。
作为丞相,他总理府中之事。
作为相父,他要总理宫中之事。
作为益州牧,他要总理地方大小事务。
作为司隶校尉,他要总理刑狱,司法事务。
这些都是他职务之内的事,他都亲力亲为,宫中府中,“咸决于亮”。
另外,军政事务既集大权于一身,也是“咸决于亮”。
他是三军统帅,军队中的大事更是事必躬亲,他要统帅大军北伐,指挥作战。
他是三军总长,不但要制定全军的作战计划,他甚至连师团级的作战地图,兵力部署都要审阅。第一次北伐,马谡据守街亭,他派上将军王平协助,如此还不放心,要他们及时报送兵力部署地图。
他还是总政治部主任,过问,处理,审干,提干事务。还要作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
他更是总后勤部长,为部队后勤运输,物资给养操心。
甚至还是总装备部长,负责设计、制造运输机械。如木牛、流马,解决后勤运输困难。他还设计了连弩,只是时间仓促还未来得及制造。他还为部队解决粮食供给困难实行戍田。他还负责农场的生产、管理工作。这些都是职务外之事,由于不放心,也是“咸决于亮”。
对此,他的主簿杨颙劝道:“某见丞相常自校簿书,窃以为不必。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必使仆执耕,婢典爨,私业无旷,所求皆足,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身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婢仆哉?失为家主之道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昔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曰自有主者。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杨颙的说法实际上是告诉孔明,作为最高统帅什么事都干,实际上是不知道自己需要干什么,什么事都没干好。还把自己累坏了。其结果也是如此,据《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写道“自此,孔明自觉神思不宁,诸将因此未敢进兵。”
现在,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所有的事都想干好。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应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应该干的主要工作上,干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孔明在日常工作中正因为“咸决于亮”,什么事情都想干,就是不知自己应该干什么?所有的事都想干好,结果所有的事情不免都出现纰漏,下面列举四件事作说明。
其一,他觉得阿斗太年轻,对其不放心,出师北伐时,上表表忠心,与其说是表忠心,还不如说是对刘禅不放心。借机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如此还不放心,还派董允留在其身边进行监督。由董允监管,他自己对刘禅放心了,但又引出了其他的担忧。安排董允监管刘禅,别人说闲话,认为是用亲信。对此又在宫中安排个郭攸之,向刘禅推荐时,还把郭攸之放在董允前面,以此告诉各级官员,他诸葛亮办事出于公心,结果反而弄巧成拙,明眼人一眼便知道了。郭攸之放在那里是充数的,廖立还对此大做文章,说郭攸之没有什么才能,是个俗人,不堪大任,由此给自己找出更大的麻烦。为了摆平这些事,他又找了一个理由把廖立贬为平民。
其二,刘备在托孤时,让所有人回避,单独和孔明谈话,叮嘱孔明要慎重使用马谡,说这个人纸上谈兵,不可大用。后来不但不听刘备的告诫,反而与马谡走得更近。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刘备是错误的,在第一次北伐时,他不顾众人的反对,让马谡去镇守战略要地街亭,放着合适人选吴懿、魏延等老将不用。诸葛亮本想让马谡扼守战略要地,让其立功,以证明自己知人善任,在识人上胜刘备一筹,殊不知马谡不但没有守住街亭,而且由于街亭的丢失,马谡的大部队行动不利,诸葛亮不得不草率收兵。第一次北伐失败了!后来为了平息众怒,也为了找人顶罪,他不得不处决了马谡。处死马谡,已有人对战争失利顶罪,诸葛亮以为逢凶化吉了,可是还有人不依不饶。处决马谡时,“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这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自然是哀伤,为马谡哀悼。但这其中肯定还有其它的成分,诸葛亮的亲信蒋琬对此也不理解,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而文公喜可知也。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今马谡虽然有过,还望丞相免其一死,让他以后将功折罪吧。请丞相三思。”蒋琬是诸葛亮的亲信,所以说话极注意分寸,由此可知杀马谡连亲信蒋琬都有看法。在蜀汉内部,还有不是亲信的官僚,这部分人肯定还有其他的看法。连史学家凿齿都有看法,认为诸葛亮接受了刘备的劝诫,却不遵从刘备的劝诫有违明主之劝诫,很难说诸葛亮是一个智者(《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
其三,孔明一向是照顾、偏向赵云的,可是此做法却使赵云不自在、受不了。如在第一次北
喜欢解码三国英雄请大家收藏:(m.bxwx8.cc),笔下文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