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间,尽管有学士秦宓以死相谏,刘备不但不为之所感动,还叱武士推出斩之。后经众官告免,刘备才改为暂且囚下,待朕报仇回时发落。孔明闻之,上表救秦宓。刘备看后,掷表于地曰:“朕意已决,无得再谏。”于是,经过筹划,择定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师。
以上是《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讲述的故事,其实,刘备出兵讨伐东吴这件事深究起来很蹊跷。
孔明送走刘备,回至成都,曾感叹过,“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也。”这说明刘备此次东行是可以制止的,而且至少有三点理由证明能制止。
第一、在出兵前,刘备还见了东吴使者诸葛瑾,也是诸葛亮的兄长。刘备在出兵前为什么要见诸葛瑾呢?刘备明明知道诸葛瑾此行的目的,是企图制止刘备东征孙权,为什么刘备还愿意听听诸葛瑾说些什么,又何必多此一举呢?这只能说明此时的刘备对于出兵东吴还在犹豫之中。
第二、刘备真的是想为关羽报仇,早就动手了。现在离关羽去世已一年多时间了,什么仇啊,恨啊,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一干二净了。此时刘备重提为关羽报仇只是一个借口。
第三、孔明曾感叹,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其实,孔明要是苦谏,也能制止刘备东行。
为什么说孔明苦谏也能制止主上东兴呢?最少有两点理由说明这个问题。
其一、我们前面讲过,孔明带百官下教场苦谏,刘备就心中稍回。这说明刘备还是在意孔明的苦谏的。
其二、刘备对孔明还是比较迁就的。如称帝一事,百官上表建议刘备称帝,刘备很反感。后来孔明设计,装病逼刘备称帝,刘备不但称帝了,而且还说出了心里话,“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
由此两点可以断言,此次刘备东征,只要孔明苦谏,一定可以阻止刘备东征。
孔明对刘备东征为什么不苦谏呢?先交代另一个问题,孔明对刘备东征有过苦谏吗?可以肯定地说,对于刘备东征,孔明没有苦谏。如此断言,有什么证据呢?还是前面孔明自己说的,百官问孔明丞相秉均衡之职何不规谏?孔明曰,吾苦谏数次,只是不听。这只是孔明的一面之词,不足为证。另外这次苦谏,刘备不是听进去了吗?由此反正,孔明对于刘备的东征,孔明没有苦谏。
现在回到正题上来,孔明对于刘备的东征,为什么不苦谏呢?表面上看,刘备此次东征于孔明没有进行深层次沟通,而深层次原因是刘备另有目的,孔明也居心叵测。
那么,刘备另有什么目的呢?我们在前面讲过,刘备讨伐东吴就是四个目的。一是为关羽报仇。二是收回荆州。三是教训孙权。四是出口憋气,给孔明及部属看。后来东吴恐慑于刘备的震慑,派使者求和,而且愿意送回夫人,交还荆州,愿意将杀害关羽、张飞的仇人交给刘备处置,刘备对此置之不理。后来刘备带领蜀汉大军旗开得胜,关羽、张飞的仇人被关羽、张飞的后人以及其残忍的手段处死了,为关羽、张飞报了仇。孙权也愿意交还荆州,送回夫人,而且上表求和,承认了错误,表达了忠心,教训孙权的目的也达到了,军师及部属也见到了刘备的文韬武略给东吴带来的震慑,憋气也大舒了一口,同行的马良也乘机向刘备苦谏,“仇人已戮,其恨可雪矣,吴大夫在此,欲还荆州,送回夫人,永结盟好,共同灭魏,伏候圣旨。”刘备此时还为什么听不进马良的苦谏呢?况且,马良在刘备的心目中是有地位的。初入荆州,刘备就对马良讲,“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于情、于理,刘备此时都应该是大获全胜,见好就收的时候。为什么刘备不听从马良的劝告见好不就收呢的?孙吴两次求和,刘备都置之不理。特别是后一次,是在刘备出兵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出兵东吴的目的都圆满完成,而且,谋士马良一再进谏撤军,刘备为什么不见好就收呢?由此,只有一个原因,刘备此次出兵东吴除了以上四个目的外,他另有企图。他到底有什么企图呢?
他的另有企图与孔明有关,为什么刘备的另有企图与孔明有关呢?
我们回顾刘备这次东征的整个过程中孔明的所作所为就明白一、二了。事情之初,孔明是不苦谏,后在百官的劝谏下与百官一道苦谏,刘备心中稍回。后为了秦宓又上表刘备为秦宓求救。仅有这两次劝谏,刘备对此是有想法的。一是在出兵东吴这件事上,孔明态度暧昧,仅有两次劝谏。一次是被百官逼迫,不得已而为之。第二次是为了替秦宓求情。除此之外,孔明没有单独地、主动地、当面就刘备东征这件事苦谏过。由此刘备想起庞统,庞统为了西征,不厌其烦地、一二再、再而三地不遗余力地和自己反复苦谏,如何要西征、怎样西征?刘备将孔明与庞统比较,他认识到了孔明的深不可测。此次东征之前,刘备对孔明做过暗示,那就是出兵前会见诸葛瑾,刘备之所以要会见诸葛瑾,就是再一次告诉孔明,我刘备对于东征一事还在犹豫中,希望能单独听听你孔明的想法。孔明无意于此,所以刘备才执意要出兵。这次执意出兵的理由是对孔明彻底的失望。在决定生死存亡的大事面前,你孔明都能置身事外,那么,我刘备一旦离去,还有谁管
喜欢解码三国英雄请大家收藏:(m.bxwx8.cc),笔下文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