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一张大饼!
赵祯心头一震,这张饼得多大?又该如何烙呢?
“杨三郎,你这张饼全都来自于生意吗?”
“算是吧,工商一体,规模到了一定程度,这张饼…绝对不小。”
“江山社稷,以农为本,工商…”赵祯不免有所迟疑。
杨浩沉声道:“敢问官家,大宋商税占财赋几成?
臣冒昧揣度,较之农税虽仍有不小差距,但比之前朝,越来越多,没错吧?”
“不错!”
“据臣所知,尤其是东京、成都府、兴元府、江宁、余杭等地,商业尤为兴旺,商税或有当地赋税二到三成之多。”
杨浩道:“商业使南北物产流通,天下财富流转,其中利润超乎想象。
如果有一天,工商税能占到大宋财赋收入一半,甚至更多,那么……”
赵祯淡淡道:“工商固有利可图,但农桑方是根本,此自秦国卫鞅当政,便为千年成例。”
“农业当然是根本,不可丢弃,这也是玉米、土豆的意义所在。
但农之根本在土地,可天下无地可耕者众,大片土地在何人手中,官家定心中有数。”
赵祯没有说话,算是默认了。
“范公等人推行新政,除了革新吏治外,最终必然会涉及土地。可是某些人的命根子,焉会坐以待毙?”
庆历新政,乃至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都是触碰了大地主们的既得利益。
土地!
在这个封建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上动刀,改革遭到反对,失败几乎是必然。
封建王朝最终走向灭亡,根本原因也就在于土地兼并。
这是个死结,历朝历代都清楚认识,深以为然,却无力改变。
既然改变不了,那么只有想办法寻找替代品,让他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杨浩续道:“若是能绕开土地,聚天下之财,阻力或许能小许多,从而将更有价值的东西握在手中。
到那个时候,便有绝对权威,随便分出去一点,便是皇恩浩荡,若有人贪得无厌,则……”
不用再多说,赵祯已然了然于心。
“你绕开了土地,却还是没绕开那些伸长的手。”
“所以臣需要…官家的权威。”
“即便有朕的权威,朝野,乃至天下,恐怕也多有非议。”
“暮气沉沉之辈必然目光短浅,岂能让他们误了大事?
有些腐朽,当破之,而后立。
当然了,官家为圣天子,仁厚宽待天下。有些事……臣少年无知,难免冲动,愿为马前趋。”
“你不怕?”
“有官家的权威,臣…不怕。”
赵祯笑了笑,问道:“那么,朕的权威值几成股啊?”
“两成!”
“嗯?”
“官家,这不,您还收着税呢,臣…不过得点利钱。
当然了,小子是宋臣,身家乃至性命…只要需要,都是官家的。”
“你小子……天下敢在朕面前如此锱铢必较之人,也就你了。”
“臣赤子之心,还望官家明鉴。”
赵祯笑了笑:“那朕再出点本钱,再加一成。”
“敢问官家,你打算出多少本钱?”
“上次从上土桥挖出的金银,还剩下三十万贯。”
用我发现的财宝……
三十万贯买一成,官家未免也忒……
杨浩有些肉痛,却不得不咬牙答应。
“敢问官家,三十万贯作为内库出资…何人代您持有呢?皇后娘娘吗?”
这是杨浩担心的一个问题,皇后姓曹,和樊楼背后的主人一个姓。
赵祯作为大宋的元首,肯定不可能出面,而皇家府库素来由皇后掌控。
“那笔金银本来用作淮南赈灾之用,并未入内府库。”
呃…
言下之意,什么意思?
赵祯沉吟片刻,低声道:“皇妹,让皇妹代朕持股吧!”
“哦…是!”
不知道赵祯缘何如此打算,但不管怎么说比皇后更好,好歹与卫国长公主算是老相识,旧交请。
最重要的是,将自家生意与皇家彻底绑在一起。
再要动杨家,等于是和皇家过不去,试问…谁有这个胆量?
当然了,向赵祯的许诺也必须达到,否则就有欺君之嫌,到头来也无法交代。
赵祯问道:“杨三郎,朕问你…烙这张饼,需要多久?”
“十到十五年。”杨浩想了想,回答的比较保守。
“好。”
赵祯点点头:“别让朕失望。”
“臣一定肝脑涂地,全力以赴,竭尽全力,万死不辞……”
一时间,杨浩只恨自己成语学的不好,想不出更多表忠心的词来。
“行了。”
赵祯白他一眼,悠悠道:“皇妹的态度…你是有功的。”
杨浩轻声道:“官家谬赞了,臣其实什么都没做,长公主态度有所改变,乃官家爱护之故。”
“朕就这么一个皇妹,自当爱护。”
赵祯悠悠道:“能见到皇妹展露笑颜,朕心甚慰,你这个说客虽不合格,但差事…办得还算不错。”
“谢官家认可。”
“往后你每月至少来一遭玉津园,向皇妹交代生意之事。”
“是!”
“你且去吧!”
“臣…告辞!”
杨浩走了,王守忠如同鬼魅般出现在赵祯身侧。
“官家答应了?”
“嗯,大伴以为不妥?”
“那倒没有,不过此子的想法…着实非同一般。”
喜欢大宋好时光请大家收藏:(m.bxwx8.cc),笔下文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