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两天,兵部的诰敕以及官服到了。魏进贤摇身一变,成了平凉卫左所署千户事世袭副千户王进贤。魏忠贤还宽慰道:“好好干,这种流职也是可以变成世职的。”
王进贤好奇道:“什么时候能变成世职?”
魏忠贤一愣:“你死后,兵部把类似情况的人一凑,集体向皇上一报,皇上一般不会较真,一批红,你儿子袭职就是正千户了。这都是惯例了。”
王进贤差一点吐出来。靠,好像我多在乎似的。还给等我儿子!算了吧。
既然成了别人的儿子,就给好好学学老祖宗的故事。要说这老王家的历史还真是有故事,他们的老祖叫王德,原籍是合肥县人,看祖籍还是朱元璋的老底子,世袭偏桥卫左所百户。洪武26年,他儿子王隆迁到宁夏左屯卫后所世袭百户,这也符合明朝成立后,逐步将内地卫所向边疆迁移的历史。又过了2代,老王家迎来了最辉煌的历史,弘治12年,王震继承百户职位,正德6年在宁夏新敦斩首一级晋升为副千户;正德8年在宁夏月牙湖等地斩首一级升为正千户;不知什么原因,又先后升为指挥佥事和指挥同知并迁到了平凉卫。他大儿子于嘉靖8年袭替他的职位,但是由于在兵部的比试中不及格【1】,于是只给予半俸(一半工资),两年后再考;大概害怕再考不过要降职,两年后的嘉靖11年,这一家推出二儿子王莺(替代字)袭替,似乎保住了这个职位,嘉靖38年王莺却以“守备不设”的罪名充军至平掳卫左所【2】;到了又下一代王大纲,嘉靖44年父亲死时才8岁,只给予指挥同知的半俸,到了万历二年,王大纲17岁时,经过研讨,兵部认为王震在宁夏的功劳有水分——“据部下功”(可能首级是部下斩的,王震占个光),在河南的功劳(大概是晋升指挥佥事和指挥同知的功劳)没看得见的成绩——“无擒斩”,因此降为平凉卫中所正千户。到万历46年,这个王大纲应该已经62岁了,在古代绝对算高龄,而且不知所终。因此,给他塞个儿子,应该问题不大。综合看来,老王家一直是世袭百户,到了第五代出了个特别能来事的后代,官职一路飙升成为指挥同知,但是一来功劳不够硬,二来升的太快,没有根基,调到平掳卫后可能受到排挤,一路下跌,到了自己这第九代,再降一级成为副千户,也是无可厚非,至于署正千户事则体现了朝廷的厚恩(其实主要还是看在银子的面子上。
好在知道自己大名的还不多。回去和周履靖和陈继儒解释了一番,说什么当年作为军户余丁,迁徙到河间肃宁,也改姓了魏。虽然有些突兀,却也没什么不合情理。周履靖和陈继儒对此并不在意,更准确地说是漠不关心。
唯一一件让王进贤头痛的是:忘了考虑军籍的地点,按照王进贤的规划:首先,这地点不能在辽东。一个副千户对战局发展根本没有影响,按照历史的发展,除非当逃兵,否则只能在接下来的多次战斗中壮烈殉国。其次,还不能离辽东太远,否则对哈赤起不到牵制作用,好不容易练支兵,也不经战阵,任由哈赤坐大东北,起不到丝毫作用。指不定哪天,朝廷一纸调令,这支部队就得和如狼似虎的后金军队交锋,非给全军覆没不可。还有一点,不能离海太远,打仗打的是经济,离海太远在明朝就只能种地,种地只能够确保大家都活着,搞得好可以略有盈余,但是资金积累速度极慢,属于封建时代的速度,绝对养不起一支王进贤所期待的近代军队。必须用工业化创造一个工业化的社会,用一个工业化的社会支持一支工业化的军队。清朝的大佬们以为有洋枪洋炮就是现代化军队了,还有人以为以严格的纪律约束就可以训练出现代化军队了。事实上,人是生存于社会的,没有工业化的社会,就没有工业化的军队,甚至不会有工业化的足球队。一个人的生老病死、亲朋好友不可能都在军队之中,只有社会工业化了,人在军队中的行为和思想才可能是工业化的,由这样的人组成的军队才可能是工业化的。这其中最惨痛的教训莫过于甲午之战,一支武装到牙齿、曾经亚洲第一的海军,在一个封建社会的大熔炉中,彻底丧失战斗力,一战而败,而且败的很惨。指望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就能救中国,在封建的体制按上先进的枪炮就傲视群雄,简直是笑话。而工业化的第一步是商业化,商业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则是行商大海。可是平凉卫中所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地点。
【1】为了使世袭武官不至于几代之后成为纨绔子弟,朱元璋规定:袭替军职的人要参加考试,凡考试不中者要降级
【2】军官充军也是明代一项特殊的政策,同样的罪过,民籍流放,军籍的军官则充军,有了功劳可以起复,而且除了明初,子孙不受充军影响,这也体现了国家对军人的优遇
朱纯臣【1】:“如今时节,已近深秋。不胜秋凉之意。风清月朗,皓月当空,忽有轻云遮蔽。群贤在此,空饮何乐?不如行一酒令。令曰:‘云掩皓月’。诸公以四声为韵,不得重一字。一韵不叶,罚一杯;不成句,罚四杯。如何?”大家都齐声赞好。王进贤心中暗骂:好好的喝酒,行什么酒令。心中也知,这是明末文人的常态。心中暗暗叫苦,要知道就是同一个字,自己的发音和明末的发音都很可能不同。于是便落到最后。
有人续令“天朗气烈”,有人对
喜欢登辽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bxwx8.cc),笔下文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