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快节奏,反馈速度更快。但是,却因为各方面的格局都太小了,所以,即使最巅峰的时期,港片在全球票房总规模,也没超过4亿美元。
当然了,这是历史上的港片,现在的港片格局稍微大了一点,因为,有新创业影视公司,投资真人影视作品。而菲力克斯动画公司制作动画大片。新创业系的一年在全球收割的票房就超过5亿美元。加上其他的大小超过百家香港影视制作公司,至少可以再收获2亿美元的全球总票房。也就是说,85年的港片,应该比后世港片辉煌时期的票房收入要高的多。
当然了,尴尬的是,把菲力克斯动画的作品算上,一部动画片,就可以超过整个香港电影行业所有真人电影的成绩。
所以,港片即使比历史上更牛逼的多,但是,几乎都是新创业系的挣来的,跟其他的公司没多少关系。
能够把产业考虑的更长远,估计也就林棋一个人了。港片后来衰落,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缺乏长远的规划。大家都乘着景气能赚钱,都想要多赚点。
但是,立足于长远的投资,比如,投资电脑特效技术、高清摄像机、下一代的数字影院放映设备、基础设施更先进的影视制片基地……
即使是香港的工业衰退之后,很多的工厂主却并没有受到损失,因为,聪明的工厂主早就把制造业务转移到国内从而享受到了国内低成本红利,而香港原本的总部,也有融资和进出口清算的便利。
但是,香港影视行业很多人,直到香港电影行业彻底死掉了之后,才发现……尼玛的,真的死了?!还以为是短期内低潮,度过了低潮之后,还能恢复元气了。
实际上,香港电影能发展起来,取决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整个华语商业电影,只有港片做的最成功。华人影视人才,想要获得一些成绩,最好的途径,就是到香港发展。
而后来中国大陆市场起来了,想要在影视行业发展,有着更大格局的大陆市场,何必要在先天格局比较小的香港市场发展呢?
归根结底,香港仅是一座城市。在国内市场发展起来之后,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一座城市的票房就跟香港的票房差不多。
更何况,国内还有数千城市可以开发,每一个城市的人口,放到世界范围内来看,通常都不算小城市。随着城市的开发和人均消费水平一年比一年高,很多原本没有开发价值的城镇,也拥有了巨大的商业开发价值。
……
林棋投资虎门影视基地的初期预算并不太高,仅有2亿元作为启动资金。
而虎门影视基地的发展,则是采取一面投资拍戏,一边建设的模式。
拍戏自然是《鸦片战争》,这部戏要么不拍,拍了肯定是大片。
导演方面的人选,林棋除了准备提名谢晋当副导演之外,还准备让李翰祥担纲导演。
李翰祥是香港电影行业纵横几十年的大导演,在五六十年代,就是叱咤影坛的金牌大导演,擅长于历史、古装、功夫电影。无论拿奖、卖座,都是拿手好戏。
当然了,到了70年代开始,李翰祥是套路有点老,被视为过气大导演,为了票房着想,不得不拍风月片。
不过,近些年来,李翰祥厚积薄发,再度拍摄《慈禧传》,整个系列分为《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同治中兴》、《变法维新》、《八国联军》等五大部分。《火烧圆明园》不仅仅是叫好,而且,在香港大卖1500万票房,在中国大陆更是轰动大江南北,全中国都知道了大明星刘晓庆。
也正是因此,林棋觉得李翰祥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导演人选,历史正剧题材,正是李翰祥的拿手好戏。而谢晋导演则是90年代的《鸦片战争》的导演,这部电影投资规模1500万美元,在90年代末的国内堪称是天价大片。当然了,《鸦片战争》虽然是史诗大片,但却限于当时国内电影票房市场的水平,全球票房规模加起来也就1000万美元,可以说,赔本陪到姥姥家了。
对比电影的轰动效果,李翰祥的《火烧圆明园》完全不逊色《鸦片战争》,而在赚钱效应上,《火烧圆明园》是碾压《鸦片战争》的。
两个导演的水平而言,都算是不错。但是,李翰祥还是更胜一筹,因为,其在驾驭历史正剧这个厚重题材的基础上,依然兼顾了商业市场,知道观众想要看什么。
而谢晋则是缺乏商业片的熏陶,所以,《鸦片战争》水平是不错,但是少了一些商业上的卖点。
在林棋找到李翰祥之后,李翰祥迅速的答应。因为,《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两部历史大片,既较好又赚钱,给李翰祥的新昆仑影业有限公司贡献了大把从钞票。但是,很快参演该片的演员遭到台湾封杀。
因为,台湾这个年代还是继续跟大陆采取冷战,并且,充分利用台湾市场作为筹码,让香港文化行业站队。只要跟大陆合作,台湾就封杀。
三流的演员和导演就算了,台湾那边的官员也不是闲着蛋疼,研究每一部港片,是不是跟大陆合拍。但是,《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太火爆了!所以,台湾方面按照这部片子的演员表进行封杀,除非是演员道歉认错,写保证书,永远不跟大陆合作。
刘晓庆不在乎,因为她的大陆人,而且,也不拿分成,只拿很少
喜欢大国文娱请大家收藏:(m.bxwx8.cc),笔下文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