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说一句不客气的话, 扶苏的那些叔父们, 不只年纪比不上他的父君, 才情、智慧、威严、魅力, 与他父君相比, 通通有所不及。
扶苏小时候不是养在父亲身边的,嬴政作为太子,加冠以后, 异人就光明正大地放权给他了,忙得很,没有空去管教孩子。
相比之下,扶苏小时候竟然还是被异人带在身边多一点。
再加上异人退位之后教导扶苏的那些年,可以说扶苏是异人一手带起来的了。
早先的时候,扶苏的母妃芈姬经常来看他,但是内侍们在她来的时候从来都像失明了一样不会看眼色趁机下去。
后来扶苏才慢慢明白,他的母妃是楚国的公主,而自宣太后开始,楚人就致力于通过影响秦国国君与储君来影响朝堂,被已经去世的华阳太后迷得五迷三道的孝文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扶苏是楚女的孩子,更容易被他们笼络。
他是长孙,不能被楚人“养歪”,所以不同于其他长于内宅妇人之手的公子王孙,扶苏是祖父带大的,若真要说其中还有谁出了力的话,那就是他的父亲嬴政了。
正因为从小被他们带大,待遇与其余兄弟不同,又在听着父祖的传奇故事的同时能亲眼见到他们的处事方法,扶苏心中对祖父异人与父亲嬴政的亲近、崇拜之前远超他人想象。
异人有记事的习惯,也不用丝帛,而是专门记在竹简上,有些是没被史官记下来的逸事,扶苏发誓自己不是有意看到父亲的黑历史的,谁让祖父不仅记下来了,还光明正大地让他看呢?还有些则是异人想出来的理政方法,确实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异人还专门交付了扶苏,让子孙后代见机行事。
但是,扶苏觉得光是祖父和父亲时代推行的法令,就能保大秦数百年无忧了。
因为受了祖父的影响,扶苏也养成了这个所谓的日记的习惯。
不过虽然说是日记,但是什么时候记,记什么事,都是看心情的。
很多时候,扶苏都在自己的竹简上写上一句“今日饭食为某某。上朝,某卿与某卿因某事而争吵不休,拳脚相加,后变混战”,日记就没了。
但是还有时候,扶苏是会详细记录某件事,并且对它发表评论的。
祖父还在位的时候,虽然父君的地位稳固,但是总有叔父不死心,想要争夺储位。
那时候祖父已经开始实行分封制了,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诸子为王,多是在韩、魏、赵楚新并之地封王,以稳固大秦社稷。
按理说每个人都能称孤道寡,已经不错了,但是总有人不甘心,封国和整个大秦相比,明眼人都能看出哪个更重。
到了扶苏的父皇称了皇帝,一统天下,荣耀加深,他那几个叔父更是不满起来。
扶苏的弟弟们数量也不少,除了扶苏是近乎板上钉钉的太子,他那些弟弟们也要受封。
从前的六国之地,也得拿出来分封宗室、功臣,以稳固江山社稷。
除去实行郡县制的地方,好地方其实不多,其中与齐鲁之地最为富庶。
不患寡而患不均,因着分封的封地一事,扶苏的那些叔叔们便闹起来,顺带也拉上了他几个不满意封地的弟弟。
后来便有传言传始皇帝薄待兄弟,苛待子嗣,有数的富饶之地都封给了喜爱的子嗣,剩下的地方,就让弟弟和不得宠的庶子去吃沙子。
扶苏还记得父皇当时气得暴跳如雷,要真的“让那些不安分的去吃沙子算了”,但是最后,事情还是没有按照嬴政的想法进行下去。
按照始皇帝的威严程度,大概就是“有什么不服到朕的面前来说就好了,朕专治各种不服”。
简而言之,嬴政走的是简单粗暴流,劝谏什么的,有用的他还会接受,但是专门给他找碴的话,那么很抱歉,统统弄死再说。
扶苏也不觉得自家父皇这么做事有什么不对,但是太简单粗暴了,总会有后患,就算没有后患,也总会让人心怀芥蒂,难免不美。
能用这种方法的,除了嬴政这个始皇帝,后世没多少人能学。
为了避免给后世留下嬴政不悌兄弟的名声,多年不参与朝政的太上皇异人亲自发旨,给几个闹腾得欢的儿子换了封地。
原本他们想着法不责众,而且就算不能换地方,最起码也能升个爵位,从异人那时候只能封的郡王级别的爵位升到秦王级别的爵位,王爵的名字是一个字还是两个字,可是大有不同呢!
异人发旨以后,他们不仅升爵的想法没能实现,就连换地,都从以前好歹算是富饶的地方,换到了边邑之地去,反正大秦一统天下以后,边邑也大了起来。
即使扶苏的这些叔叔们也都算是勤习武艺,身体不错,但是换到穷山恶水之地,相比于从前过惯了的好日子,从头再来显然是不习惯了,于是一个个都大病了一场,有几个身体条件差的,直接就病重,差点就一命呜呼了。
正所谓杀鸡儆猴,这件事以后,再闹腾的人就少了许多。
不知怎么,异人还专门把扶苏叫去,让他不要太妇人之仁,该下决断的时候就下决断。
诸王移封事件过后没到一年异人就去世了,扶苏不知道他真正的心情是怎样的,但是处事的这个方法,他确实是牢牢记在心里了。
要说扶苏的父皇和祖父吧,都不像六国遗族诟病的那么丧心病狂,除了在政事方面手腕出众,是人
喜欢天行有常请大家收藏:(m.bxwx8.cc),笔下文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