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大兴(十二)
后世人说到同治皇帝之时难免会带上许多传奇的色彩, 这位年仅六岁的小皇帝自登基以来就历事不断, 从辛酉政变,到平定太平天国, 安定回疆, 扩张南海, 再到抗击英国,改革科举,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可以说, 清廷的社稷几乎全是由他当政时候挽回的。
同治八年,皇后富察氏诞下一子,取名博兴, 刚一出生便被立为了皇太子, 自幼被载淳教养, 因一出生就被立为国本,朝堂上对立储的风波便小了不少。后几年, 朝廷与江山倒也算稳定, 至博兴太子七岁时,载淳便让其参政,虽然七岁实在是太小了,但有载淳六岁掌权在前, 倒也无人反驳,只是众大臣在议政时常常听得博兴太子言论,多为稚嫩, 虽言之有物,但较于载淳幼年时难免就差了一些,私下里倒也常常说太子天资尚可,但较皇上则略有不如。
载淳也不是没有听到这些风言风语,不过一笑了之,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穿越者,若是自己的儿子和自己一样,那才叫奇怪了。至于太子,其实也并非不知这些话,暗自懊恼之余,自更加刻苦学习,倒也没有长歪了。
载淳在太子十四岁时又做了一件轰动朝野的事,便是改革军机处,仿照英国设立议会,起初议会由各大满蒙汉宗族推举一人,共十人,加上皇帝,两宫太后,太子,皇后共同组成,凡军国大事,皆须议会拟定。
虽这件事极大的限制了皇帝的权利,轰动盛大,但朝堂上除了儒生,众人只一开头微微反驳了一下,便也就过了,实在是议会一开,各族对于政事的决定权便大大增加,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与皇帝相较,又怎会不应?只是思及皇帝竟允汉人也入议会,便有些不爽,却被载淳一句打过:“放观朝野上下,二品大员之上,有几人不是汉人,厚此薄彼,恐生事端。”
众人念及李鸿章,曾国藩,焦佑瀛等权臣皆是汉人,又与皇帝亲厚,便不敢不应,遂除了帝后一脉,议会之中倒有小一半是汉臣。
这便是大清最早的议会了。
议会一开,诸多事皆有议会大臣与两宫太后,皇后,太子投票表决,诸多时,载淳并不表态,显然是想要彻底放权于议会,只有等到议会争论不下时,才由载淳最后定夺,如此众人基于载淳越发隆重的君威,倒皆服气,只是苦了太子心下不免暗暗担忧,等到自己登基之后,能否也如父皇一般,一语定乾坤。
如此相安无事了又是十年,议会人数逐渐扩大,最后扩至二十五人,这才停止扩张,这些年里,又有两三人是洋科举出生步入议会,虽引得老儒生不满,但这些洋科举出生之人对于议政兴致缺缺,倒对于开发旁物一心一意,倒成了议会里的摆设,众人见此,这才放下不提。
载淳五十岁时,便决定退位,此令一下,满朝文武反对之声可谓沸腾,诸人上书,皇上年富力强,正是如日中天,如何就要退位了?!
更有百姓之中深感皇帝恩德,感恩社稷安定的,还到午门前叩拜,口中高呼,欲要挽留皇帝再当政几年。
载淳知道这些大臣与百姓的心思,就怕太子上位作为不如自己好;但载淳心想太子如今也三十多了,自古以来,常年做太子的,又有几个下场好的?他不想跟了康熙后尘,坏了父子情分,再者,如今又有议会在,太子便是偶有错误,总不至于太过偏颇;遂载淳下诏,坚定了传位之意,自己为太上皇,然后至议会中保留了一个位子,又于圣旨中说,多与皇上一票,以示看中。
如此一来,议会变成了这样的形式,旁人皆是一票,而皇帝与太上皇皆有2票,倒也显示出了皇家于大臣的区别。
这些年里,慈禧慈安也相继年迈,两个老太后斗了一辈子,年老了便想放权安心过日子,诸多时候,她们在议会上也少有出席,倒是富察氏年富力强,顶了二太后的位子,只是看在皇帝的份上,也恪守本分不敢太过,倒也没有流传出后宫太过干政的话。
其实就后宫干政不干政,载淳是一点意见也没有,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已经可以预见,以后的议会,除了皇帝,皇后,太后,旁的二十多人皆是大臣,迟早有一天大清会如外国一样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只不过载淳私心,终究还是为皇族多保留了票拟之权,不至于大权全部旁落他人。
同治六十七年,载淳过世。临终时,太上皇下了最后一道圣旨,准女子参与科举,入朝为官,算是为社稷做了最后一件事。
众大臣虽然不满,但碍于这是太上皇的最后一道圣旨,议会也是通过的,遂纷纷在哀痛之中,落实下去;如此,奠定了男女同权的基石。
本文完。
喜欢[历史剧]朕不能死请大家收藏:(m.bxwx8.cc),笔下文学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