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林恩来说,光看这些分镜图,她仿佛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在那颗坑坑洼洼的星球上,主角孤身一人在那里的孤独和沉寂。
而更指戳人心的地方,是他想要死死抓住的一切原来只是一场梦。
他以为的爱妻、亲情、回忆、一切,都是假的。
这一切,都唤醒了观众内心对于机械智能人道主义的诉求!
琳恩猛然发现,她终于知道伊娃科迪厉害在哪里了。
那就是她总能在被圈死的框架内找到最能打动观众的那个g-点!
就像这个仅仅500万成本的科幻片,她索性直接放弃了视觉效果,转而去走向人文关怀。
而这种果断转身的效果也是惊人的。
至少,这部《月球》在琳恩看来,它的思想性对比现在大部分思想性十分匮乏的科幻片来说,是无敌的。
伊娃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市面上所有的小成本电影。
即使小成本,也要小成本的有尊严,小成本绝不是粗制滥造的幌子。
她在思想性上下了苦功夫去挖掘,在人性的共鸣上下了大力气去进行链接。
这才造就了这部《月球》看起来独一无二的优雅气质。
或许,她真的能用500万拍出一部经典的硬科幻片。
或许,这个奇迹,就在她的手里发生了!
第58章 58
伊娃开始了这部《月球》的拍摄。
和她搭档的是她是在拍摄《法兰西追踪》时候的老搭档, 达伦诺夫斯基。
这一次,达伦诺夫斯基在看了伊娃给他的摄影场景分镜图之后, 他露出了一个看起来似乎早就预料到的笑容。
伊娃似乎对于长镜头十分钟情,在这部电影里, 她依旧打算用大段大段的长镜头,可以说这部电影就是由10个长镜头组成, 这种效果当然是很好的, 拍的好, 观众就会仿佛在进行一场太空漫游一般。
之前达伦诺夫斯基在和伊娃合作《法兰西追踪》的时候,看到伊娃拍那几个长镜头, 他就有这样的预感:这家伙觉得不会就此收手的,她只会越演越烈, 技术控都是疯子!
如今看来, 她确实没打算收手, 确实打算越演越烈, 风风火火!
果然啊, 这个女孩就是一个竭嘶底里的疯子。
不过这并非是因为伊娃真的是疯子, 而是因为确实基于这部太空科幻片的需求, 长镜头会更写实一些。
因为要让观众产生“现场围观”的临场感。
在还原现场的硬件条件上,算是极为苛刻的,伊娃和道具师以及布景师可以说是费了很多脑子, 才还原出了现场的气氛。
硬件上伊娃真的没太多的办法,毕竟资金就那么点,能做到逼真的程度, 已经非常不错了。
在软件上,她当然还是会大做文章的,毕竟这部小成本科幻片,本身就是一种“软着陆”。
靠硬件是拼不过别的科幻片的,伊娃选择了在软件上更加优秀。
所以长镜头是必须的,因为对于这种情节简单、演员独角戏、场景固定又有特定诉求的影片,只有长镜才有临场感。
不能使用那种多方位的拍摄方式,这样很容易让观众觉得画面容量太大,不够真实。
所以,在有限的布景里,还要一直使用长镜头跟拍,给观众一种真实宇宙直拍的错觉,是非常难的!
一个角度不好就穿帮。
但是伊娃还是做到了,这就已经奠定了这部电影最良好的基础。
作为软着陆的还有一个要点,那就是特效可以没有什么光影十色、五色斑斓的科技,也可以没有那些绚烂的流星一般的特效,但是氛围一定要真实。
氛围怎么才能真实?
伊娃只能从最原始的地方做起。
伊娃指挥道具师采集了很多道具放置在场景中,这些道具的存在感甚至超过了场景和某些剧情。
伊娃一边放置着道具,一边说道:“那儿,那儿放一根管线,这里放一个握力器,那边放点卫星碎片。”
一开始那些工作人员还不理解,这伊娃放那么多道具在现场干什么。
但是当那些道具在场景中随着镜头一起漂浮起来了之后,人们会看到空间中最真实的一面。
那些漂浮的管线、圆珠笔、握力器、纸张、螺丝、缆绳、卫星碎片,假牙,最黑漆漆一片无垠的黑暗宇宙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窒息的、无力的氛围。
伊娃想要借助这些道具,表达一种软着陆的情感。
一种无助的、孤独的、软弱的感情。
显然,在伊娃这里,她重新定义了环境、背景、道具与剧情、人物的关系。
就是这么一个破破烂烂、状况频出、充满了日常物品和平凡材料的太空舱,寄托了男主人公所有的孤独感。
因为剧情不长、人物极度少,所以在她的电影里,环境、背景、道具是她传达情感的一种工具,是她链接和观众的一种器具。
而在别的太空科幻片里面,场景只是一个辅助的存在,提示观众、引导观众、催眠观众,等到观众的注意力顺利投注到人物身上时,聚光灯打在演员身上,所有那些背景道具就都可隐退到黑暗中去了。
在伊娃这里,场景、道具,和人物剧情一样重要。
同时,伊娃的审美也足够独特,你会看到她设计出来的飞船船舱,以及广袤月球。
原本着些是美术设计做的,但是伊娃看到了美术设计设计的那些太空舱和场景之后,十分不满意。
她皱着眉头说道:“我
喜欢[美娱]好莱坞女王之路请大家收藏:(m.bxwx8.cc),笔下文学吧更新速度最快。